首页 > 税务稽查

恶意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构成偷税案例分析 

 
   
   来源:中国税务律师网    
   
    案情简介 

    根据常州市公安局协查函常州市人刘志伟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太仓市国税局稽查局的稽查人员在2003年上半年对接受该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太仓市某注塑厂进行了专案检查。 
     
    太仓市该注塑厂共计接受刘志伟虚开的增值税发票25份,价税合计2115191元,税款307335.53元。 
     
    经查,该厂在2001年7月改造更新了全部设备,主要生产塑料鞋跟,新工厂的投产需要大量回用塑料原料,当时有一兴化人叫陈泽荣(已在陆渡镇洙桥村落户,目前无法寻找)找上门,说其熟悉废塑料行业业务,可以搞到便宜的原料,并提出向该厂提供原材料,所购材料比市场价便宜,该厂法人代表孙某看了陈泽荣提供的原料样品后提出:我厂是生产企业,你一定要有增值税专用发票。陈答应并提出货款支付方式要用现金。2001年7月陈将第一笔原料送达该厂,孙验收认为合格,就收下了该批原料,陈将从常州人刘志伟处购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给孙,开票单位是武进市地方工业物资公司,号码为:05785976、价税合计为94400元、税额为13716.24元,并以现金支付。孙将该发票给了其妻(会计)贾某入帐,贾制作了入库凭证,并向税务机关申报抵扣。 

    自2001年7月18日起至2003年3月19日止,陈每月向该注塑厂提供原料,累计提供原料270多吨,并分别以武进市地方工业物资公司、常州市天宏物资公司、常州新区益奔物资公司和泰州市三星贸易有限公司名义开具25份增值税发票,税款307335.53元,价税合计2115191元。陈将上述25份增值税专用发票提供给孙,均有实物和相关的入库记录,但货、款、票不一致。该厂已全部向税务机关申报抵扣。 

    该厂从未与上述四户企业有任何联系,所有的货物均由陈送达,货款均由陈收取。 

    案例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九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未按照规定取得并保存增值税扣税凭证,或者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末按照规章注明增值税额及其他有关事项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及增值税相关法律之规定,允许一般纳税人抵扣的进项税,仅限于纳税人从销货方取得的,由销货方自行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否则即属未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所包含的进项税金不准抵扣。 

    另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87号 2000-11-16)“如有证据表明购货方在进项税款得到抵扣、或者获得出口退税前知道该专用发票是销售方以非法手段获得的,对购货方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13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的补充通知》(国税发[2000]182号)的规定处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134号)第二条“在货物交易中,购货方从销售方取得第三方开具的专用发票,或者从销货地以外的地区取得专用发票,向税务机关申报抵扣税款或者申请出口退税的,应当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处理”,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的补充通知》(国税发[2000]182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无论购货方(受票方)与销售方是否进行了实际的交易,增值税专用发票所注明的数量、金额与实际交易是否相符,购货方向税务机关申请抵扣进项税款或者出口退税的,对其均应按偷税或者骗取出口退税处理。一、购货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所注明的销售方名称、印章与其进行实际交易的销售方不符的,即134号文件第二条规定的‘购货方从销售方取得第三方开具的专用发票’的情况”之规定,该厂接受的发票上注明的销货方,均非该厂的实际交易对方,构成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关于偷税的规定,该厂明知其取得的专用发票系对方虚开,依法不能申报抵扣,但却采用虚假的纳税申报的形式予以申报,并最终获得抵扣,造成少缴当期增值税的后果,符合了税法规定的偷税的主观要件、行为要件及结果要件,构成偷税。其主管机务机关据此决定对该厂追缴已抵扣增值税307335.53元,并处所偷税额0.5倍的罚款计153667.76元,并加收滞纳金42225.14元。 

    鉴于该厂2001年所偷税款占2001年应纳税款的比例为73.41%,2002年所偷税款占2002年应纳税款的比例为81.68%,2003年所偷税款占2003年应纳税款的比例为71.35%。该案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偷税罪的刑事责任。 
 
  
 


阅读次数:569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